近年来,银川市坚持“科学规划、平灾结合、智慧赋能、高效管理”的原则,把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建设全面纳入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,融入城市现代化建设,“建管用”一体化推进,构建起新型的全周期、多层次、智慧化“生命庇护所”,持续提升城市韧性和安全发展能力,切实筑牢城市安全防线。
科学布局 构建“平急两用”的规范化避难场所
规划引领,一张蓝图织密安全空间。率先在全区编制并实施《银川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(2025-2035)》,以应对洪水、地震等灾害为目标,以乡镇、行政村为重点,系统构建“一核、多点、两区、四轴”应急避难空间布局结构。将全市现有的72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增加至685处,实现市、县、乡(街道)、村(社区)四级全覆盖,形成高效联动的“15分钟避难圈”。整合资源,科学布局提升覆盖能力。统筹利用现有公共设施资源,突出科学选址与高效整合,积极推进学校、体育场馆、公园广场、社区邻里中心等场所改造,系统布局规范化应急避难场所。采取先行先试与总结推广相结合的方式,优先投资1412万元,对覆盖中心城区人口的人民广场、大团结广场等示范点进行提升改造,力争打造全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“银川样板”。功能融合,生态与安全协同共生。创新推行“平急两用”规划建设机制,使避难场所平常作为市民休闲娱乐的“城市客厅”,应急时快速转换为生命安全空间。市中心人民广场、中山公园等20个避难场所日均接待市民、游客超万人次,灾时可满足周边10平方公里范围内、至少5万人的应急安置要求,实现“平时是风景,急时是屏障”的集约高效利用模式。
创新管理 构建“智慧赋能”的精细化管控格局
建立责任体系,实现精准保障。创新建立“一场一长一员”责任体系,每个应急避难场所明确1名负责人和1名管理员,负责日常维护管理工作。同时,与附近超市、饭店等签订代储、代购、供餐协议,建立完善的物资保障责任管理体系,确保应急避难场所有序运行。创新分类管理,强化动态监管。针对公有、集体、民营等不同类型的所有权和运营主体,采取分类分级分层负责原则,制定差异化运维经费保障机制。将每年建设任务纳入全市安全生产考核巡查要点。建立“每周一督查一分析”机制,对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进度和运维管理进行动态监督。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和建设评估,及时解决在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,提升精细化建设管理水平。加强智慧赋能,提升调度效力。大力推进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化建设,建立完善分级负责、横向联通、纵向贯通的应急管理技术平台,整合物联网、大数据等技术资源,实现标准化接入和协同运行。打造应急避难场所智慧管理平台,实现应急避难场所信息数字化、调度指挥可视化、物资管理动态化。实时掌握各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状态,初步实现了“一屏总览、一网监管、一键查询、一体联动”,为应急指挥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凝聚合力 构建“多元共筑”的防减救灾保障体系
强化实战演练,提高应急响应效能。将应急演练纳入年度重点工作,常态化开展多部门、全流程实战化演习,切实提升协同响应与应急处置能力。以多种形式加强应急避险知识宣传,广泛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应急疏散演练,系统普及应急避难场所位置、功能设施、预警信号及疏散路线,确保灾时能够迅速、有序、安全转移安置。截至目前,全市已累计开展各类实战演练2839次,覆盖84.37万人次,市民应急知晓率达到92%,全社会避险响应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增强。坚持专常兼备,整合应急救援力量。构建“市-县-乡(街道)-村(社区)”四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,建立164支2.4万余人,涵盖区内外132名专家,整合消防、公安特警、基层民兵、专业抢险队伍及社会志愿者等多方应急救援力量。各类队伍依职能布局、就近备勤,日常深入社区开展防灾服务,灾时迅速响应、高效救援,灾后持续驻点承担安置管理、心理疏导等暖心服务,真正实现“招之能来、来之能战、战之能胜”,成为应急避难场所稳定运行、服务群众的重要支撑。加强统筹协调,确保物资保障有力。构建覆盖全面、调度高效的应急物资保障网络,全市已建成应急物资储备库64个,储备包括大流量潜水泵、冲锋舟、应急帐篷等价值1.04亿元的各类救灾物资700余种82万件。其中,市级综合性应急物资储备库建筑面积2860平方米,专储帐篷、折叠床、枕头等35类民用救灾物资9万余件(套)。通过协议储备方式,落实方便面、饮用水、饼干等生活必需品166.35万件,确保应急状态下即时调配、协同发力、高效供应。(宁夏应急管理厅供稿)